策略对决乐无穷:智谋对决攻克重重难关(反计之策是否替代不了)

经验交流 06-04 阅读:36 评论:0

编者按

书籍史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由法国年鉴学派的一些学者逐步建立起来的,其突破了传统的“文献学”研究范式,即从以考究“作者原意”和书籍版本为中心,转换到以考察书籍的生产、传播、流通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与文化特点为中心,这无疑是新史学的重大突破。

阅读史是书籍史的延伸,阅读史关心阅读实践本身,即阅读主体在此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所产生的影响。阅读史的研究是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进行的。

中国学界以社会文化史视角的阅读史研究相对沉寂,编者于此整理了部分中文论著(包括部分译文、译著),希冀这一领域能被更多读者知悉。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01

赵益:《从文献史、书籍史到文献文化史》

摘要: 中国学术传统对文献的重视,使文献校雠之学、文献史、出版史、藏书史等专门研究在现当代以来得到持续发展,但这些研究仍然缺乏对整体文献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关注。当代海外汉学进行的中国书籍社会史研究,则因单纯移植西方“书籍史”问题意识而呈现出种种不足。与西方不同,中国文献书籍社会、文化意义的根本问题是文献图书的悠久历史与古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延续的内在关系及其内涵。只有在此问题意识下展开“文献一文化”的探讨,才能达成关于中国古代文献历史、作用、意义的自我思考的拓展和深化。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02

韦胤宗:《阅读史:材料与方法》

摘要: 阅读史是近三十年来在年鉴学派、新文化史和书籍史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新兴学科,它从产生之初,就具有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双重性格:在视野上,关心大众文化、身份认同、权力与信仰等问题;在材料和方法上,不仅重视官方档案和少数学者的著作,更重视各个社会组织所记录的数据与社会大众的私人信件、笔记等材料的收集和分析。以阅读的过程为依据,阅读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是关心书籍的生产、流通以及最终到读者手中的方式;其二是将阅读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讨论阅读的方式和读者的心态;其三是分析阅读对于个体、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在研究阅读行为和读者反应时,书籍中读者留下的批校这一长期被学者所忽视的材料,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

《史学理论研究》2018年第3期

03

梅尔清:《印刷的世界:书籍、出版文化和中华帝国晚期的社会》,刘宗灵、鞠北平译,马钊校

摘要: 本文主要评介了美国和日本学术界不断发展的有关中华帝国晚期书籍史的研究,并部分涉及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学者的成果。相关研究已经逐渐脱离了对印刷出版技术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涉及了社会和文化领域的问题。文中还着重讨论了本领域研究所关注的中华帝国晚期出版业的“地域性(place)”问题,这一概念兼具空间方位与社会结构两方面的涵义。

《史林》2008年第4期

04

潘光哲:《<时务报>和它的读者》

摘要: 作为晚清戊戌变法时期最受瞩目的期刊,《时务报》在读书界引起的回响多元繁复。每位读者在读报的时分,都会因个人关怀的不同与思想立场的差异,对《时务报》承载/提供的讯息有他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从而形构了生命个体对外在局势和自我定位的认知,响应的策略与行动自是千样万态。整体观之,环绕着像《时务报》这样的传播媒介而引发的读者的喜恶乐怒,其实是思想观念体系/价值系统在公共场域里的趋同或冲突。

《历史研究》2005年第5期

05

李仁渊:《阅读史的课题与观念:实践、过程与效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研究风靡欧美史学界。它在理论上,重视文化的建构力;在研究主题上,大大开拓了传统的领域,一些老命题也被用新方法重新研究。90年代以后,新文化史研究开始广泛影响西方汉学界,并被引入中国台湾、大陆史学界,形成相当大的影响,取得了一定得成果。本文被收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中心编《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近代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

《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图源:douban.com]

策略对决乐无穷:智谋对决攻克重重难关(反计之策是否替代不了)

06

贾晋珠:《谋利而印: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邱葵等译

前言(部分):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印刷史和书籍文化研究的很多方面,中国、其他东亚地区及西方的学者都做出了贡献。面对如此丰富的成果,人们不禁会为这些多元化的探索而赞叹。这些研究之中,有些深入细致,有些尚属浅尝,但两者都在激励进一步的研究。就形式而言,有期刊文章、专著、会议论文、数据库、博客,而且既有纸本的也有电子的。就课题而论,涉及帝制时代士人的书籍文化,以印刷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佛道寺观的刊刻活动,文字和图像在书籍和册页上的不同作用,书籍的各种用途(如阅读、聆听、浏览或吟诵),写本与印本的关系,官刻、私刻、坊刻与寺庙刻本的关系(尽管我们不能清晰地区分它们),闺阁之作的勃兴,中国与东亚汉字文化圈乃至与西方世界各地区在书籍文化上的异同,书籍贸易中的经济因素,中国各地的出版业,海外华人社区中文书籍的出版,以及网络出版等,真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这类研究的激增何以会在近几十年出现?研究中国的学者早就关注中国书籍文化了,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东亚印刷在世界上开启先河,却并没有像西方书籍文化那样被深究细探。究其原委,一是恰因中国的印刷起源很早,约在公元7世纪后期,当年的资料无论是印本还是写本,现存实物都很少。二是有数百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版本学对文字记录的制作者和使用者的研究,重点并不在刻本和写本如何影响学习、信息如何传播、如何借助阅读获取知识、书籍如何定价之类现代学者所关注的课题上。所以,要收集足够的资料去探讨这些有趣的问题相当困难。不过,一旦开始交流各自的观点、阅读对方的研究,学者们便被激发起审视现有资料的兴趣,也更愿意提出问题,尽管目前未必能得到圆满答案。

《谋利而印:

11至17世纪福建建阳的商业出版者》

福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

[图源:douban.com]

本人的研究顺应了这个潮流,然而读者会很快意识到,我并没有发现什么前贤未见的新资料。为此我心有戚戚,并由衷感谢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和真知灼见。我所完成的,是努力重新研究已知的信息,并斗胆提出一些前贤并未涉及的问题——也许他们觉得从拥有的资料中不能得出圆满的答案。尽管提出了新问题,答案或许仍非圆满,但意在抛砖引玉。所以,某些读者或许会觉得,这本以25年前的研究为基础、15年前出版的旧著的译本,内容已经过时,后来居上的研究成果对这些问题的探索更充分,答案也更明确、更有说服力。倘若如此的话,我也会为本书曾激发了同人探究中国书籍史的兴趣而感到欣慰。

07

包筠雅:《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刘永华等译

简介: 福建四堡是闽西群山中一处偏僻的村落,但在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初叶,它却是繁华的雕版印刷业之乡,通过流动书贩和四堡人经营的大小书店,为中国南方提供了大量价格低廉的教科书、家用指南、医疗手册及传统名著。《文化贸易: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的作者通过对四堡地区出版业的长期实地考察、文献分析,穷十五年之功完成本书,对于晚清民国四堡的出版-销售业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进而使读者得以窥见南方基层社会的社会风俗、文化兴趣与精神状态,对于这一时期的文化史、社会史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文化贸易: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堡的书籍交易》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图源:douban.com]

08

周绍明:《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何朝晖译

简介: 《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以广阔的视野全景式地展现了从宋代到清中叶中国书籍的生产、发行、阅读、流传,而重在探究书籍与士人文化之间的关系,是近年来西方学者研究中国书籍史和书文化的一部力作。书中对印本与手抄本的兴替、中国古代藏书文化与“知识共同体”,以及中西书史比较的论述,尤为精彩。《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反映了近年来西方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书籍史研究热的最新成果,是读者了解西方学者以社会史、文化史方法研治中国书籍史的理论、方法、动态的一个极佳窗口。《书籍的社会史: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是一部体例严谨、取材广泛、创见迭出的学术著作,同时笔触生动、细腻,深入浅出,娓娓道来,雅俗共赏,引人入胜。

《书籍的社会史:

中华帝国晚期的书籍与士人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图源:douban.com]

09

林·亨特编:《新文化史》,姜进译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且赏识地检视现行的文化史模式,第二部分所描述的具体例子则是关于当前进行中的新类型研究。

《新文化史》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图源:douban.com]

10

戴联斌:《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简介: 阅读史是书籍史的一个分支,它能揭示书籍在历史上的实际作用。本书的初衷是讨论阅读史的研究方法,文献来源于英文专著或欧洲其他语种专著的英文译本,探寻的主要是大西洋两岸从中世纪到十九世纪的阅读史和书史,并试图从这些研究中寻求启发和建设性的思考。本书稿根据一个史学学科应有的要素和研究实践的逻辑设立章节,共分九章。第一章讲阅读史家面临的理论困境;第二章讲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贡献和缺憾;第三章讲阅读史家如何改造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以适应史学规范;第四章至第八章分别讨论阅读史的学科界限、研究的问题、基本操作规范、可用史料和研究方法;第九章评述阅读史研究的重要贡献。赘语除了总结前九章内容,主要评述近年欧美学者对中国书史和阅读史的研究,重申阅读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学科界限。

《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

新星出版社,2017年

[图源:douban.com]

11

罗伯特·达恩顿:《启蒙运动的生意:<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叶桐、顾杭译

简介:这是关于一部书的书:这位主角似乎有些神秘,而且它可以缩到无穷小,就像从一面镜子反射到另一面镜子。不过,如果处理得当,也会增强人们对早期现代历史诸多方面的理解,如人们所知的,在法国,书籍史就和历史研究中很广泛的问题有关。启蒙运动这样伟大的思想运动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的?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如何?贤哲的思想在物质化到书中时,采取何种形式?印刷品的物质基础和生产技术与它的主旨和传播有很大的关系吗?图书市场如何确定其功能?出版商、书商、推销员和文化传播中的其他媒介扮演什么角色?出版如何像生意那样运作?它如何适...罗伯特·达恩顿所讲的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他精心梳理了复杂无序而又晦涩难懂的史料,叙述优雅、精确、充满智慧,对细节拥有小说家一般的眼光,对历史涵义的分析清晰而富有洞察力。

《启蒙运动的生意:

<百科全书>出版史(1775-1800)》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

[图源:douban.com]

另据文汇读书周报:

一部读来令人不忍释卷的学术著作。本书以瑞士纳沙泰尔印刷公司的数万份档案材料为基础,详细论述了18世纪后半期历版《百科全书》的出版发行过程与当时社会状况的密切关联,展现了出版发行过程中非常“琐碎”的细节,使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当时的历史氛围,并且阐明了法国大革命对出版和新闻业的具体而重大的影响。

12

罗伯特·达恩顿:《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郑国强译

简介:本书研究了法国旧制度对文化、写作、图书出版的控制以及禁书如何在控制下的出售。作者探索了这些所谓不好的书文化与政治意义,同时介绍了三种影响极深的销售最好的禁书及其读者。本书中,作者把目光转向了出版和阅读的历史,通过对审查体制的考察来研究旧制度,并表明18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色情、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关联。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图源:douban.com]

13

费夫曼、马尔坦:《印刷书的诞生》,李鸿志译

简介:《印刷书的诞生》是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贺与马尔坦的经典之作,自一九五八年于法国出版以来,已成为西方书籍史与出版史研究人员必读的基本书目。印刷书的勃兴是一段不容小觑的历史进程,费夫贺与马尔坦在这部广获好评的史书中,聚焦于1450至1800年间,活字印刷术发明后的早期图书史,带领我们探究印刷书诞生的源起,以及西方文明从手抄本迈入印刷书社会的革命性转型。年鉴学派治学之道的极致范例,尽在书中呈现。

《印刷书的诞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图源:douban.com]

14

芮哲非:《谷腾堡在上海: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张志强等译,郭晶校

简介:本书对1876年至1937年间西方印刷技术取代中国雕版印刷术的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印刷文化和印刷商业向印刷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书中通过详细的文史资料介绍,将印刷文化与图书史、社会史、技术史与商业史结合在一起,从技术的发展、企业和企业家的成长经历以及出版业的变迁角度,揭示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有选择地采纳西方印刷技术并充分发展了自己的传统价值观,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同样地,上海的资本主义印刷业之所以能在晚清民国年间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商业制度与行业组织的发展,尤其是那些与印刷和出版相关产业的发展。

《谷腾堡在上海:

中国印刷资本业的发展(1876-1937)》

商务印书馆,2014年

[图源:douban.com]

15

大木康:《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周保雄译

简介:本书乃根据早在作者1991年发表于《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的特刊,书名为《明末江南出版文化的研究》之基础上重新加以补充和修改而成。由于大木康教授多年研究冯梦龙,由此关注到晚明文学的最大特点,即俗文学的隆盛。这背后既有精神背景又有物质背景,而后者与晚明出版业的发达有着直接关联。从宋元以来留存的古籍数量来看,晚明出版的图书并非循序渐进地增长,而是呈现为井喷式的激增,主要有别集•总集、丛书、八股选本、戏曲•小说等。其刻书性质可分为官刻、家刻、坊刻三种。雕版方面,刻书字体改为以直线条为主(日本称之为“明朝体”);装订方面,蝴蝶装几乎被线装全面替代,出版效率因此大为提高。出版业的发达对晚明的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东林和复社等文人团体的活动结束后立即通过刻书传布扩大其思想,从而形成舆论。李贽等“异端”思想也通过刻本的大量印刷得以迅速传播,即使官方出面禁毁也无法真正杜绝。同时出现了陈继儒这样的“出版文化人”,他通过大量编书刻书,涉及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士人雅趣得以大众化。正是晚明出版业的勃兴成为了其时文化繁荣的契机。

《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图源:douban.com]

早期有关中国印刷出版史的研究,焦点多着重在印刷技术史与版本目录的方面。至于印刷出版品涉及到与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方面,如书籍价格、阅读群体、社会效应与识字率等课题问题,较少有研究者关注,研究成果也较少。现在,明清的印刷出版文化史似乎已成为明清文化史研究的热点。大木康的著作研究着力于当时书籍的产生、流通过程本身诸问题,并运用了社会史的研究方法。整部著作体系完整,征引文献丰富。尤其是添加的附录文章,话题有趣,颇具可读性。可以说,大木康的《明末江南的出版文化》是了解明代出版文化史的不可不读的一本好书。

16

李仁渊:《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

简介:《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为台湾地区学者李仁渊所著,原为作者硕士毕业论文,后由台北稻乡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本书考察了19世纪中叶以来,西洋的各种传播形式对晚清中国有何影响,这些影响产生什么效果,以及在晚清社会政治与思想的变迁中新式传媒发挥了什么功用等问题。题材的选择上,以文字传播,特别是报刊与印刷出版业为论述中心。

作者试图探究晚清传播媒体与思想、政治、社会之间互动的问题,旨在把传播媒体当作一种社会机制,主要针对于士人阶层与代表专制王权的政治体制,讨论其间社会关系的变化,欲初步地勾勒出其大致趋势。该书是学界较早关注晚清报刊发展及其与政府、士人之间关系的一部专著,举凡研究框架、方法及论点等,具有多方面的启发意义,其研究成果早已引起大陆学者的注意。

《晚清的新式传播媒体与知识分子:

以报刊出版为中心的讨论》

凤凰出版社,2019年

[图源:douban.com]

本书的出版被收入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教授主编的“学衡现代知识研究丛书”,丛书致力于从“全球本土化”——全球视野、本土实践——角度推动近代知识变迁的研究,目前已出版沈国威《严复与科学》、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

17

曹南屏:《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

简介:本书以晚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用书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近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如何应对知识上同样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时期,西学的传入与冲击促使科举制度必须对其有所回应,科举考试用书的出版与流通,既受到读书人精英知识取向调整与科举制度变革的影响,同时也深度介入了科举考试的实践。以科举考试用书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有助于加深对晚清中国读书人群体阅读世界与知识世界的理解。

《阅读变迁与知识转型:

晚清科举考试用书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图源:douban.com]

18

策略对决乐无穷:智谋对决攻克重重难关(反计之策是否替代不了)

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

简介:《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八三三~一八九八)》最初于2014年由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是汉语世界的第一部阅读史专著,曾获2015年度“中山学术著作奖”。作者以具体的个案,述说晚清世变日亟之际的中国士人,如何泛览各种书本报刊,借以了解寰宇情势,广闻增知,进而引发多重效应的故事。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士人开展追求“世界知识”的事业,追索与“西学”相关的书报,犹如进入一方积蕴丰富的“知识仓库”;士人的阅读实践,从此焕然一新。本次再版,不仅由繁体字本改版为简体字本,并修正误失,还增补了不少原版阙失的考证内容,期可使其以更臻理想的面貌呈现于史林,为我们认识理解晚清中国的历史,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

凤凰出版社,2019年

[图源:douban.com]

此书系统引入了欧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许多关键概念,也独创了一些新的概念,标志着阅读史研究在中文学界的正式兴起,并为这一新学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关于“西学”的知识考古学,对梳理中国人近代知识的起源和流变,展现传统知识和外来知识以及各种外来知识之间的冲突、融合、新陈代谢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从方法上讲,此书体现了“新知”与“旧学”的融合,既受西方新文化史的理论和视角的启发,又发扬了傅斯年以来中国近代实证史学的传统。

19

戴维·芬克尔斯坦、阿里斯泰尔·麦克利里:《书史导论》,何朝晖译

简介:该书全面介绍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学术理论方法,是一本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全面回顾西方书史研究的精彩之作。在西方学术界、知识界,它既是初涉书史的入门读物,也是读者掌握书史理论发展脉络和趋势的案头必备。

《书史导论》

商务印书馆,2012年

[图源:douban.com]

20

季家珍:《印刷与政治:<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王樊一婧译

简介:本书以晚清新型出版业—中间阶层的卓著机构和重要文本—为中心,讲述了这一新兴话语空间的形成、扩大及其重要性。《时报》作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改革机构,既是本书的研究对象,又是研究的论据。作为研究晚清社会的进路之一,报纸被视作社会中发生的多种话语和实践的缩影,揭示了新的文化方式的协商路径与传统政治实践的转型。因此,对《时报》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对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有一个更细致的认知,而这一阶段曾经往往被武断地喻为王朝的衰落,1911 年革命的先声,或者是观念的过渡时期。将清朝统治的最后几年视作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重新发现这一阶段社会、政治、文化形态的问题,并且为我们重新反思后续的二十世纪中国开辟新的路径。

《印刷与政治:

<时报>与晚清中国的改革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图源:douban.com]

21

罗杰·夏蒂埃:《书籍的秩序: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吴泓缈、张璐译

简介:《书籍的秩序》所收录的七篇文章目标不同,辖域有别,风格迥异,却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左右书写之条件,决定传播之形式,给文本的意义建构强加上了种种限制,我们如何理解这些限制?作者、文本、书籍、读者——罗杰·夏蒂埃在书籍史和阅读史框架内的研究工作正是在这四极之间展开,他试图将自己的著述与文化史和社会史联系起来。

《书籍的秩序:

14至18世纪的书写文化与社会》

商务印书馆,2013年

[图源:douban.com]

22

包筠雅:《功过格:明清社会的道德秩序》,杜正贞、张林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简介:16、17世纪的中国民间社会非常流行一种记录善行与恶行的功过格。功过格是一种善书,它将善行与恶行分别加上功德分与过错分。这样,如果使用功过格的人做善事,积累了许多功德分,就有希望获得升迁或好报。通过考察时末清初使用功过格的情况,作者对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思想史和社会史进行了全新的审视。

23

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简介:《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是对晚清“卫生”书籍的一个初步梳理,源自作者的博士论文。以当前流行的文化史研究方法,从书籍史和阅读史的角度切人,研究晚清生理卫生特别是生殖医学书籍的出版与传播,进而探讨人们生理卫生观念、生殖观念乃至性观念的变化,在新型消费文化、阅读文化的背景中,人们的集体心态如何被打造,又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情况。《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中挖掘了大量资料,特别是“卫生”书籍的广告资料,对以前研究中关注不够的晚清。“卫生”书籍进行钩沉索引,将实证研究与理论表述较好地结合起来,如结尾一章对消费文化与近代中国泛政治化现象的分析等。同时,作者还发现和使用了大量以前研究者没有注意到的资料,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不少线索。

24

张仲民:《从书籍史到阅读史:关于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摘要:中外既有的书籍史研究为数甚夥,就西方书籍史研究而言,目前正在由书籍史研究转向更为强调读者角色的阅读史研究,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情况作了梳理。参考中西方书籍史/阅读史的研究成果,在所掌握的史料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自己关于开拓晚清书籍史/阅读史研究的一些设想,希望能对读者有些许提示作用。

《史林》2007年第5期

25

涂丰恩:《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摘要:书籍史是近年来明清史研究中的热门议题。受到欧美研究的启发,明清中国的书籍文化史研究摆脱纯粹技术史的研究,而改从社会文化史切入,开拓了新的视野。当前所谓的书籍史,其实包含出版文化、书写文化与阅读史等几个不同面向,成为跨学科的新兴领域。本文回顾近年来在中文、日文及英文学界的研究趋势与成果,希望藉此展现书籍史研究的可能性,并展望未来发展。

本文先回顾欧美书籍史的研究历程,讨论欧美学者针对书籍史研究提出的不同想法与概念,及他们彼此间的差异;然后概论明清社会的出版文化及相关的问题,包括书价、识字率与出版市场的分布;接下来则讨论明清书籍史中几个不同的主题:首先是文学、书写与阅读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性别议题;其次是士人与明清出版文化的互动,我将把焦点集中在周启荣(Chow Kai-wing)及周绍明(Joseph P. McDermott)两位学者的近作上;再次讨论明清时期技艺的文本化,与日常生活中的书籍。最后则对于有待解决的议题,提出个人的思考和反省。

《新史学》20卷1期,2009年3月

26

韩琦、米盖拉主编:《中国和欧洲:印刷史与书籍史》

简介:《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收集了这次讨论会的论文。研讨会的计划是在北京与法国专家们一起合作才形成的,它肯定了交流的丰富与多样性。作为简短总结,我要说,重新回顾研讨会的过程,我们要感谢的人很多,这也是友谊的证明。我们在此仅能列举一些主要组织机构,首先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图书馆,他们支持了这个项目,并在善本部这个久负盛名的地方承办会议,这里对于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学家是多么有象征意义啊。另外,法国远东学院北京中心一直努力使活动取得成功。在此,我们向所有人表示诚挚感谢。最后,这项工作并不会以这些论文出版而结束,这些论文标志着我们共同进行的新的交流和研究的开端。

《中国和欧洲:印刷史与书籍史》

商务印书馆,2008年

[图源:douban.com]

27

史蒂文·罗杰·费希尔:《阅读的历史》,李瑞林等译

简介:《阅读的历史》为《语言史》《写作史》和《阅读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上自标记最初演变为符号,下迄当代电子文本出现,笔锋所及,充分展现了阅读历史的全貌。作者首先描述了古代的诸多阅读形式,阐释了认知不同书写系统及文字的方式,继而追溯了中国、日本、美洲等地的阅读形式及其发展,考察了其阅读行为迥然各异的方方面面。

中世纪,欧洲及中东的阅读创意频生、不断演进:默读和礼拜诵读兴起,眼镜广为使用,阅读成为大众教育的核心内容。及至印刷术诞生,社会对于阅读的态度得以彻底转变。当时,书籍贸易急剧增长,读者群体空前壮大,阅读内容日新月异,单页时报、新型报纸以及公共读物相继兴起,印刷字体的不断演进对文本的易读性产生了积极影响。18、19世纪,教育领域掀起了大规模的改革,全社会致力于普及文化,书籍贸易再度焕发活力,公共图书馆从无到有,室内照明得以改进,阅读材料开始有了性别差异。作者还对公共广告、教会及国家的禁书目录、黑人阅读等问题给予了关注。

《阅读的历史》

商务印书馆,2009年

[图源:douban.com]

作者预计,随着个人电脑、手机、网络的进一步普及,阅读交流不久会超越口头交流。在《阅读的历史》最后一章,他考察了“视觉语言”以及有关大脑处理阅读行为的现代理论,探究了新一代读者将以何种方式塑造阅读的未来,同时指出有必要对阅读的真正内涵进行全新界定。

文章转自“瑶湖读史”

▽西南边疆精选拓展阅读▽

韩 茂 莉 | 历 史 时 期 中 国 疆 域 伸 缩 的 地 理 基 础

张 黎 波 | 陈 灿 宦 滇 述 论

王 明 珂 | 田 野 、 文 本 与 历 史 记 忆

徐 冲 | 历史书写与中古王权

赵 世 瑜 | 明 朝 隆 万 之 际 的 族 群 关 系 与 帝 国 边 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网友评论